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魚與熊掌我都不要

三月二十四香港大學有一個叫A day @ HKU既event,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體驗一下大學的hall life。其中不少的Base Game也是十分有趣的。

例如拍攝畢業相:
                                  祝賀Arthur成為跳高冠軍XD

                                                失敗了 T^T

拍攝假扮地獄亡靈表情的相:

                                                       吼~

不過,其中最令我個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Group Games也不是通宵跟友人「鋤 D」同吹水,而是大學所提供的僐食。首先是感謝香港大學免費提供一頓豐盛的免費晚餐(據消息人仕透露,HKU的學生一年也未必有一次機會可以品嘗到這麼豐富的晚餐)。

認識我的人都會知這,我是極度極度抗拒進食魚類的。這是自小已有的壞習慣,我甚至曾經為此多次跟家人爭執。總而言之,如非必要,不,既使必要我也是不會把任何產地、任何品種的魚類放入口中。

由於星期五我起牀時已是過了下午十二時半,我只是吃了數塊麵飽充飢。因此,到了晚飯的時候,我已經是極度飢餓。「觀嘗」過HKU新翼建造計劃的宣傳片後,期待已久的晚飯終於到來。

頭盤是三文魚沙律。由於我實在是餓得發瘋,顧不了這麼多,於是把三文魚硬塞給朋友後便吃起下面的蔬菜來。雖然蔬菜上殘留的些小魚味令我有點難受,但總算是吃完了。吃完前菜後,來了一碗碗紅色的湯。我心想那一定是我最愛的羅宋/意大利菜湯。拿起湯匙後才發現有點不對勁,為甚麼意大利菜湯會有白色的肉呢?原來那是蕃茄魚湯,真令人沮喪 ...... 為了尊重大學,避免被留下壞印象,我狠下心一下子把湯全灌到嘴裏,真是恐怖的經歷。接下來,我遙見最遠的卓上放的主菜是疑似牛扒的食物,正要放下心頭大石。怎料當分配到我們桌子的時候牛扒已經沒有了,我得到的是一碟煎魚意粉...... 這次我真的受不了,便要求待應給我換作牛扒,等一段時間後,我終於可以吃到沒有魚的菜了,非常滿足。

很多人問我是否對魚類敏感?我回答他們不是,他們又問我是否有甚麼關於進食魚類的陰影或創傷。我已經厭倦了這類題目了,不喜歡就不喜歡,厭惡就厭惡,只是自己的個人選擇,又何須甚麼理由呢?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喜歡和比較討厭的事物,並沒有甚麼特別的理由。正如我喜歡可愛的熊,因而絕對反對有人為了熊掌或膽而獵殺它們。為甚麼我覺得它們比人還要可愛,甚至要在本日誌新增一個「每週精選小熊」部份?沒有理由。



總而言之,魚與熊掌,我都絕對不要。理由?沒有。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老鼠的啓示

今天,是我們班同學第一次體驗解剖老鼠的實驗。面對二十八只蒼白的老鼠屍體,我們二十八人(包括老師)各有不同的體會。

經驗豐富的老師,當然是氣定神閒,即使有鮮血溢出亦沒有半點慌張,有大將之風。雖然她示範的作品不是太完美,但總算能夠為同學帶來一個解剖大概的印象,令我們不至於手忙腳亂。

同學當中,有人在勉强完成解剖後決定以後不想當一各醫生,亦有不少人表示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前途,不過當中最令我印像深刻的,是一個立志行醫的同學。

老實說,這位同學給我的印象是相當勇敢跟有自信,喜愛具有挑戰性的實驗,而不是會害怕跟猶疑的人。不過,他在看示範的時候已是面有難色,認為解剖老鼠太殘忍。而在解剖中除了在弄出血時認為自已對不起被解剖的老鼠,不願意移去老鼠的身體器官,多次表示「我受不了」,甚至在解剖完畢後嘗試為老鼠縫合皮膚的切口,及不願意把老鼠的屍體棄致於垃圾筒內。

當然,我十分敬佩這位同學對小生命的敬重。但是,這樣想和這樣做有用嗎?老鼠死了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你怎把它的皮膚切開、內臟取出、舌頭拉出也對已經死了的老鼠毫無影響。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將着眼點放在如何從解剖中學習知識、得到經驗,以不要令老鼠的放犧牲白白浪費。有人說過至,外科醫生的技術是建立在病人的屍體上的。這也許有點兒誇張,但的而且確,一個成功的外科醫生在他的行醫路途上必定經過無數失敗。若然他只顧執着於不能改變的事實上,停濟不前,便沒有可能成功,也沒有可能在未來去拯救更多的人。只有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並從中找出值得學習的地方,將之應用在未來,人才可以進步,才可以向前邁進。因此,只要我們是抱着求學而非玩樂的心,即使我們以老鼠的身軀去實驗,甚至把它的身體弄得支離破碎,亦無需感到過份內疚。

至於我,老實說,對解剖老鼠並沒有甚麼特別感覺。遺憾的是,我記錯了在解剖中的一個程序,以及有少量出血,不是做得太好。希望下次我可以有所進步,在不久之後dissection workshop 跟 open days 中順利完成示範。

最後,附上兩位同學比較成功的解剖圖。



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

時機

最近我沈迷上一條短片。那是兩位已離校師兄 bryan chan 以及 avery chan 幾年前在QC Christmas V-show 表演時放送的一段片。在讚嘆這兩位師兄可以將塑膠技術發揮得如此出神入化及明目張膽之外,我的腦海裏出現了一個疑問:為何每天在我班「派膠」的那位人兄落得被取笑及討厭的下場,但這兩位師兄卻獲得全場的掌聲呢?

答案十分簡單,那就是「時機」二字。「膠」在適當的時機「派」,稱為幽默;「讚賞」在不適當的時機說,稱為「擦鞋」。若然那兩位師兄不是在 Year1 的時候返 QC 表演,而是在 S6 的時候這樣做,我相信不消五分鐘,他們會馬上被台下同學進行 QC 特有的神聖儀式。這說明了做事時機的重要性。

只要懂得掌握時機,做任何事也變得事半功倍。在考試作文卷上「吹水」,可以助你奪*;在演講台上「吹水」,稱為好口才;在面試的時候「吹水」,更可以表現好自己。反之,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水份太重,只會惹人討厭。只要在正確的時機,很多時候即使是壞事也會變成好事。舉個例子,在全部人對某件事極度不滿的時候「爆粗」,甚至可以令一群人團結起來;在機場「爆粗」,你便好自為之了。

那麼,如何掌做做事正確的時機呢?我認為依靠的是「觀察」以及「經驗」。首先,你要先了解清楚你做一件事的目的。接着,你需要細我觀察四周的人的表情及環境。最後便以過往的經驗判斷何時才是合適的時機。這可能有點抽象,就讓我「舉例說明」。我的一個朋友被人揮拳相向,他先了解到自己的目的並不是要「避難」而是「看好戲」。接着,他觀察四周,看見一位可靠的「盟友」在兩步以內。從他過往的經驗來看,向他揮拳的人是「神聖儀式」的熱門受害人,加上愛好「起人」的「盟友」,可說是最佳時機。最後,他喊了一聲「幫拖!」。在「盟友」的帶領下,全班蜂擁而至,而我的朋友則無傷的站在一旁,觀賞精采的儀式。在這件事上看來,我的朋友便是懂得掌握時機,而揮拳的人則是完全不能。

所以說:掌握時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送給想要重温短片的朋友:

K先生的故事

最近,我偶然地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覺得挺有意思,於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故事講述主角K先生有一天發明了一個名叫「空想帽子」的道具。任何人只要帶上這頂「空想帽子」,便可以體驗任何腦海中幻想的活動,例如駕駛火箭、在太空中飛行、享用美味的大餐、玩遊戲等任何活動。「空想帽子」一推出市面,便立即大受歡迎。由於有了「空想帽子」便可以體驗任何樂趣,再也沒有人做夢、沒有人工作、沒有人追求任何事。隨着「空想帽子」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00%,地球上再也沒有人願意工作,人人沈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原來K先生的真正身份是想要侵略地球的可怕蛙形外星人。「愚蠢的藍星人啊!繼續頹廢下去,沈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吧!這樣藍星便是在下的是也!」由於侵略成功,K先生回到自己的星球時受到空前歡迎,成為了「國民英雄」,十分風光。故事的最後,我們看到K先生帶着一頂帽子自個兒在笑,身旁的人在議論紛紛。原來,他在玩「空想侵略」。

故事講完了。很多時候我們嘲笑別人在做夢的時候,其實真正沒有睡醒的是你自己本身。因此,在責備或取笑別人前,請先嘗試從外界的角度看一下自己,判斷你是否有這樣做的資格。

TAS 好幫手: Chemsketch

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用來畫 chem TAS 圖的軟件 Chemsketch。這款免費軟件除了有很多實驗室常用的儀器供你 copy-and-paste 外,更可以讓你輕鬆地畫一些複雜的 molecule structures ,更可以自動提供 IUPAC name。除了用在 lab report 外,chem sketch 更可幫助你學習化學。輸入compund 的名字,chemsketch 除了自動顯示 structure 外,更可展示 ball-and-stick 等的 3D structure,任你旋轉觀看,令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

download link: http://www.acdlabs.com/download/chemsketch/download.html

奧卡姆剃刀 v.s. 吹水

"Never increase, beyond what is necessary, the number of words required to explain anything" William of Ockham (1285-1349)

這句格言,由+四世紀邏輯家奧卡姆威廉 (William of Ockham ) 提出,是他著名的「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其中一種變化。這句話直譯為中文便是「不要用多於所需的字數來解釋任何事情」,說得淺白一點,便是「不要吹水」。

「吹水」,即將一件簡單的事物或觀點已遠超所需的字數來演譯,途中附加很多跟主題無直接或太近關係的例子,天花亂墜,甚至越「吹」越遠,偏離主題。過份吹水所帶來的禍害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吹水者沈醉於自己造成的「水世界」中,不能自拔,令其他人感到煩厭,無視他所說的所有內容。長久下去,沈迷「吹水」的人被加上「吹水唔抹嘴」的標籤。從此以後,即使那人認真地說話,也沒有人會理會他,「真理」也變成了「水份」。由此可見,水份過重會掩蓋原本有力的論點,降低聆聽者的集中力,破壞講者的形象,影響人際關係。「吹水」一旦成為習慣,破壞力可以是相當驚人。

對聆聽者來說,過份極端的「吹水」同樣有着負面影響。受到天花亂墜、水花飛濺的表達形式影響,聆聽者很多時候會被講者牽着鼻子走,無法獨立思考,任由講者擺佈,無法分辨講者是否真的有實力。即使聆聽者分辨出水份位置,還是被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社會上不少政客都是濫用吹水的俵俵者,結果「說一套,做一套」,浪費了選民的一票。

認識我的人又會說:「你把吹水說得像是惡魔一樣,那你又每天說話吹水、作文吹水、考試吹水?」事實上,不只是我,我身邊大部份人都是吹水能手,比方說我身邊一位花名「青山歌王」的神人便是典形吹水王。在回答吹不吹水前,我們又參考另一位名人的格言:

"萬事萬物都應該盡可能簡潔,但不能過於簡單。" 愛因斯坦(1879-1955)

相信沒有人會不認識愛因斯坦吧。他的這句說話,前半句跟「不要過份冗長」沒有分別,但後半句卻十分有啓發性。人總不能把話說得太過簡短,總不能以點列法 (Point form) 來跟別人說話吧!太過簡單的言論則是沒有深度,無法為其他人帶來啓發性。適當的水份可以連接不同的論點、緩和過份資料性的答案,令聆聽的人聽得更舒服、更容易明白。適當的借題發揮、例子、紓情可以令你的演講、作文更有深度,令人對你另眼相看。適當的言詞修飾可以發揮語言的文字之美,令人覺得你說的主題更有趣,吸引作們的注意,而且可以加強說服力,一舉多得。我不知道一個人完全不吹水能否生存在社會裏,但我肯定他高考中化一定不合格。如果一個售貨員不口沫橫飛兜售貨物,他是不會有好的業績的。美國總統奥巴馬不華麗地演講的話,沒有人會知道他的偉大政治理念的。一個應徵者不主動積極地推銷自己的長處,是不會被面試的人取錄的。

每個吹水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由,可能是為了說服別人,顯示自己的才幹,甚至是為了考試的作文有足夠字數。這可以見到「吹水」有它存在的價值。不過我提醒大家,「吹水」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不好或濫用可能會傷害到自己。說話/作文就像溶液一樣,大家要小心調整水份的含量,太濃或太浠都是不好的。

「我不是說你們不應吹水,但吹水前應該三思是否有必要/如何吹,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P.S. 「奧卡姆剃刀」=「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有壓力,可解決?

最近我發現,我考完會考後的壓力比考會考前更大。這可能是因為以前總有「考完會考再講啦」的籍口逃避問題,現在卻要赤裸裸地面對直接關係一生前途的考驗。我壓力大的徵狀包括:行為怪異、性格變得有點孤僻、反應慢、思考能力下降、說話不合邏輯(水份/廢話多)......可以看得出,再繼續這樣下去,我未捱到考進大學便已經瘋了。

為了避免未進大學先進「電話:24567111」的地方,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解決」壓力的方法。於是,我跟好友「神探歐花陸」商量。碰巧,他正要參加一個「心理健康常識問答比賽」,而參考書正是叫「有壓力,可解決!」。我眼見機不可失,立即追問他「有壓力,可解決!」的內容。一問之下,壓力果然抒緩了不少,不過,這並不是因為書中的內容實用,反而是因為它相當幽默。就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神書的部份內容:

睡眠衛生:室溫保持約 18 度
建立睡眠模式:日間禁止自己
睡覺失眠謬誤一:數綿羊 *原因:驚數錯綿羊仔的數目,故不能放鬆心神入睡。 預防壓力: 切忌訂出太高的目標
抑鬱症:性慾下降
兒童尿床成因:1.本身有病 2.因為要付額外努力克服困難, 身體發展短暫倒退 3.情緒困擾

先姑且勿論兒童尿床是否真的可以是「因為要付額外努力克服困難, 身體發展短暫倒退」,也不要理會是否真的有人因為害怕數錯綿羊仔的數目,故不能放鬆心神入睡,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示是「笑」的確是對付壓力其中一種最有用的武器,不論那是不是作者的原意。

除了依靠外力來減壓外,一個比較治本的方法始終還是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比方說,我以前是「如果成功就好了」,現在卻是「如果失敗就完了」;以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卻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你可以說我以前天真無知,現在小心僅慎。不過,我倒是很羨慕以前的無憂無慮。至於如何改變想法,不想太多,往直前,就要自行摸索了。

順帶一提,減壓的第三個方法就是好像我一樣找地方發洩,例如在這裏亂寫吹水,甚至亂打一通:mkhimhKHLEIVH,Tiyorhil iruvyiojuoy0-sz8fjhi93joi0io vsletn,ilv3hjfo9v5h,oin,wesvjlms3ojOJLNJVLOJklevj,stoj49oj (請無視)
有關「吹水」的話題,下一篇文章再談,敬請期待。

TAS Torturing A-level Students

我已經兩天沒有更新網誌了。這並不是因為我偷懶,而是因為我要跟一隻每一個中六理科生都很熟悉,香港本地製造的一隻怪物「校本評核」(TAS) 血戰。在奮戰完畢後,就讓我懷着滿腔怨氣來評論一下這個令學生痛苦萬分的評核部份。

首先,就讓我們來看看考評局的資料:

部分課程的內容未必可以透過筆試加以評核,而「校本評核」就可以補筆試的不足;更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推行「校本評核」可以讓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至他們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都獲得重視,讓考試可以更進一步配合教學,支持教學,效度得以大大提高。負責評核學生學習與成長過程的,任課教師堪稱最佳人選。而且「校本評核」可將一次過考試的壓力分散,亦肯定了教師專業評核的判斷。

在這段「美麗」的簡介中,我們看到不少十分可笑的句子,包括「推行「校本評核」可以讓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至他們學習與成長的過程,都獲得重視」作為一個中六學生,我認為TAS不但沒有起到多元發展的作用,反而扭曲了實驗課本來追求知識的原意,變成為了考試、為了高分而各出奇謀。不少同學在老師在附近的時候就裝出很努力、很慬慎的樣子,而老師離開後則立即偷懶;也有同學收集別人的數據收歸己用或調整答案。總而言之,實驗的本質被 TAS 扭曲了。

除此之外,整段文字最可笑的就是這一部份:「「校本評核」可將一次過考試的壓力分散。眾所周知, TAS 跟本就是雞肋。「食之無味」是因為它需然佔公開考試達20%,但同學的得分會跟據筆試的得分被調整,因此就算拿高分,高考的壓力一樣大,沒有太大的用途;「棄之可惜」是因為若得到了極低的分數,不但學校成績表不好看,而且也會對高考成績有着些少影響。對於公開試,每一分都可能是關鍵性的,不得不着緊。 TAS 造成的情況是高分的不覺得開心,低分的卻會大受打擊。而且,高考的壓力絲毫沒有被分散,反而變成「天天都是考試」,壓力倍增,令人痛苦。

事實上,整段文字的重點就是「負責評核學生學習與成長過程的,任課教師堪稱最佳人選」和「肯定了教師專業評核的判斷」兩句。TAS 的用意是肯定老師的價值,令老師在學生高考成績中有些少决定權,以及肯定老師教學的重要性。我不會質疑學校老師的專業,但僅為了這個原因就令中學生如此痛苦,作為一個被折磨的中六生,我對這種做法不敢苟同。

談回我自己。作為一個修讀 Physics,Chemistry,Biology 的學生,面對三項沉重TAS,真是無言。更可憐的是,學校把 Phy Chem Bio 三科的實驗堂都放在 Day 1 ,令我每逢 Day 1 八堂中有七堂要進實驗室。雖然 Bio 的 TAS 還未開始,但我已深深體會到一日做五堂 TAS,兩堂 non-TAS 實驗的恐怖。真不敢想象未來三 TAS仲齊來的生活......

要埋怨 TAS ,一篇文字絕對不夠發洩。遲些讓我寫一篇來談談它那令人摸不着頭腦的調整方法吧。TAS 的最主要問題是來得太密、範圍太多、時間太長,令人喘不過氣來。事實上,比起那被取代的AL實驗卷,TAS 的難度只是小菜一碟。比起以前的師兄、師姐,我們已經算是很幸福的了。

父母和志願

今天我想寫的題目同樣是有關夢想。不過,這次我想探討一個問題。究竟父母是否有權干涉子女的決定呢?他們是否可以無視子女的願望,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子女身上呢?我不知道,但我認為父母應該至少細心聆聽子女的想法,專重他們的意見,而不是一意孤行,專橫地踩踏他們的夢想,認為自己才是為子女好,才是對的。如果他們的想法真的是最正確的,又何不用道理去說服子女,而要用「極權」來打壓呢?

我先說一個例子。我的一位同學成績十分優異,於會考取得很多A的佳績,同時,他的父母都是社會上有名望的名醫。在我看來,他簡直是幸福得要命。他的志願是要成為一位律師,但礙於父母「子承父業」的觀念,他被迫報考醫科。我的朋友為了志願,多次跟父母據理力爭,但總被父親以「醫科前景比較好」等理由駁回。為了避免與父母再度引起衝突,他暫時屈服了。當然,我不知道尊重父母而放棄理想的做法是對還是錯。(我個人認為醫科和法律都是很好的科目)不過,我很清楚一件事,就是我的朋友在這件事上被深深地傷害了。在 facebook 上看過他寫的有關不同虛構人物的文章的人相信都會同意我的看法。我相信他的父母是出於好心,想培育兒子成材,但我想起一句說話,「強加的善意等同惡意」。我不是說在這情況誰對誰錯,只是認為雙方有加強溝通的需要。你不細心解釋,子女又怎知道你那是善意還是惡意?你不用心聆聽,又怎知道子女的看法一定是錯,你的決定一定正確?

因此,我的結論是,不論父母子女誰對誰錯,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原點:「溝通與尊重」。溝通,可以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經過思考,下一個明智的決定;尊重,可以保持良好關係,防止情況惡化直到問題解決。總之,不論遇上甚麽問題,「易地而處」總是沒錯。寫到這裏,連我自己也覺得文章的主題己經變成了老生常談的「溝通與尊重」。看來我有必要在此收筆,不然,我怕會變成千六字的中化作文。總之,現在先祝福我的朋友最後會得到幸福吧。